评爵邓·彼得逊

爵邓·彼得逊是一位受欢迎的不可知论哲学家,他的论证吸引了一些基督徒的注意。虽然他的论点在某些绝对道德标准上与基督徒相合,这篇文章将讨论他是如何与那些由神生的人不同的方式得到那些绝对道德标准的。

但首先考虑他面对的基本问题,虚无主义的含义。虚无主义认为我们不过是尘埃,因此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其结果就是绝望、焦虑和抑郁。存在主义者基本上提出人靠自己编造出生命的意义,假装生命是有意义的,把生活当做幻想,假装看不见他们自己的哲学含义,来抵消虚无主义的影响。

彼得逊走另一条路,断言生命其实是有意义和有目的的。你不需要编造,而是通过对自己诚实来发现,虽然他对他关于人可以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个假设的根据很模糊。他把荣格(Carl Jung)的“集体无意识”作为证据。这个概念断言因为看到文明往往具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所以意味着绝对的道德标准。作为心理学家,彼得逊认为绝对的道德标准存在于人的心理,如果人对自己诚实,就能发现这一点。

他的论点与柏拉图关于万物皆有原型的观点很相似,比如树,虽然没有两棵树完全相同,但我们有“树”这个词,涵盖了所有树,这意味着原型的存在。道德标准的概念也同样。

彼得逊哲学的问题在于,他不能纯粹根据主观意见来论证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虽然他可以根据他对文明的“科学的”荣格分析来论证他对正确与错误的观点,但那其实是伪科学,而且在其它地方,他认为重要的是个人的诚实观点,不是集体的观点。他声称诸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不自然的,人们并不诚实相信它们,他们是被迫的。但他这样说的根据是,那是他的观点。考虑这个辩论:

一个人说以他诚实的估计,同性恋是坏的。另一个人,自己是同性恋者,声称同性恋对他来说是自然的,他的良心没有因此遣责他,所以同性恋是好的。前者回答说同性恋是坏的是因为他对自己并不诚实。这个同性恋者声称他对自己是诚实的,前者对同性恋的观点是邪恶的。

你可以看到,那个争论毫无意义。那只是一个争吵,双方阐述各自的主观意见,虽然彼得逊通过简单地说道德标准是绝对的来反对道德标准是相对的,但他只是在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并没有添加任何建设性的内容。

彼得逊与信圣经的基督徒的区别

虽然彼得逊可能在某些问题上与基督徒的观点恰好相同,但他却是以不同的原因。考虑前面对同性恋的论证。对于信圣经的基督徒来说,争论以圣经结束。“因为经上记着说”。这与耶稣在旷野受试探时使用的论点相同。

彼得逊的道德标准的原型概念却不说为什么甚至应该有原型。而基督徒知道为什么有绝对的道德标准。那就是,神是这么说的。之所以如此,是神使然。再者,彼得逊揭示这种所谓原型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意见的问题。而基督徒有圣经。

有人会说,解释圣经是一个主观意见的问题。虽然他们或许有道理,事实上神预见了那个问题(聪明人),并且解决了那件事,如哥林多前书第二章里描述的那样。

“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们也讲智慧,但不是这世上的智慧,也不是这世上有权有位将要败亡之人的智慧。我们讲的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这智慧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如经上所记:‘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神借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并且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或作“将属灵的事讲与属灵的人”)。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哥林多前书 2:6-16】

神把他的灵赐给我们,使我们能对圣经有更深的认识。辩论圣经的意思主要是因为一方或双方其实没有圣灵,或者是因为成熟的问题,其中一方或双方属灵的成熟程度不同。但后者不应该是对主要的或基本的问题辩论。